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范学院将组织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内选拔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比赛简介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从1989年开展至今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全国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学术科研类竞赛。
二、参赛资格
(一)参赛团队
凡在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2025年6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前两年可以按硕士学历申报作品。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分别对应本、硕申报,后续则不可申报。
(二)参赛形式
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个人作品申报: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
集体作品申报: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申报团队不超过10人,且所有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建议综合考虑专业学科、学历层次、特长优势互补等因素。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 。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
四、竞赛内容
竞赛分为主体赛事、“揭榜挂帅”专项赛、“人工智能+”专项赛。
(一)主体赛事
主体赛事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三类。参赛作品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其中,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量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鼓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应用研究;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聚焦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原创性,引导青年勇于投身更有挑战难度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为催生颠覆性科技成果打牢理论方法思维等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须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紧扣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鼓励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社会公益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高、前瞻性强的调查研究。
1.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1)作品形式
以自然科学论文的形式参赛,仅限本科生参与。
(2)作品考察重点
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3)作品类别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4)作品提交材料
申报书(附件1)、论文原文、支撑材料(包括参考文献清单及原文、查重报告、查新报告、应用证明等)。
2. 科技发明制作类
(1)作品类: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同时在每个类别中又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A—E类进行分类。
(2)作品考察重点
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3)作品提交材料
申报书(附件1)、科技发明说明书、支撑材料(作品实物图、作品专利、相关论文查新报告、应用证明等)。
(3)特别说明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A.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必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B.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必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C.新药物的研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必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D.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必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3、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1)作品分类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和关键任务,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5个组别,形成有深度、有思考的社会调查报告。
——聚焦经济建设,可着眼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技自立自强、“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
——聚焦政治建设,可着眼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国家安全、完善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研究。
——聚焦文化建设,可着眼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开展研究。
——聚焦社会建设,可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挑战等方面开展研究。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可着眼于绿色低碳、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
(2)作品要求
申报书(附件2)、社会调查报告、支撑材料(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访谈记录、实施效果、新闻报道等)。
报告要求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每篇在15000字以内,可自选上述5个组别中的一个报送。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坊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的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不得存在抄袭、剽窃、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知识产权成 果等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 揭榜挂帅”专项赛
根据团中央后续通知组织参赛。
(三) “人工智能+”专项赛
根据团中央后续通知组织参赛。
五、作品要求
(一)主题赛事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3年6月1日至2025年6月1日完成或在研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和社会实践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获奖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二)参赛作品存在舞弊、抄袭、作假,使用AI工具代替 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将国家课题、教师科研成果包装成 学生项目的,将视为严重违规行为。
(三)作品参赛团队可有外校学生成员,但须明确推报学校为我校。作品在校内的归属单位为报送单位。
六、竞赛日程与安排
以下为主体赛事日程安排,专项赛日程安排根据团中央后续通知进一步安排。
(一)学院组织申报阶段(3月6日—3月30日)
各班级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举办赛事宣讲等,并对主体赛事参赛作品开展预审和选拔。
(二)主体赛事校赛评审阶段(3月31日—4月20日)
评审环节分为文本初评、PPT答辩复评。竞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文本初评,遴选晋级答辩复评的参赛作品,晋级的作品进行现场答辩后,确定校赛获奖项目和候选省赛项目。
(三)省赛项目集中培训与选拔(4月30日前)
候选省赛项目集中培训将安排在2025年4月,竞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辅导。根据省赛安排,竞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评审,以答辩终评的方式角逐晋级省赛名额。
(四)省赛阶段(2025年5月—6月)
推选作品参加“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过省级选拔确定候选国赛项目。
(五) 国赛阶段(2025年6月—11月)
推选作品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七、报名方式
1、报名参赛学生需下载附件材料,于3月28日前将作品申报书、研究报告和附件材料交至学院(包括电子档和纸质档)。
2、材料提交地址:粹化楼306。
附件1-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赛作品申报书.doc
附件2:挑战杯学院参赛作品汇总表.xls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要求参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