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良学风,早日成人成才
王建明
首先,我再一次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考取常州工学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欢迎,我今天来一是跟大家见见面,二是跟大家聊一聊。重点和大家来讨论一个主题:如何克服“大一新生综合症”,尽快地实行高中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培养优良的学风,早日成人成才?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大一新生综合症”问题及原因
先举几个其他学校的案例:
案例一:有一个男生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由于缺乏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了解,入学后报名参加了各种社团,仅在9月就参加了8个社团组织,包括学生会、话剧团、交谊舞协会、演讲协会、网球协会,等等。上完课,大学老师不留硬性作业,更没有人检查作业,于是,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忙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殊不知大学生需要去图书馆读书,需要以自学为主。结果,期末考试3门课不及格。(注意:大学社团。大学四年要参加4个。但同时不要超过2个。)
案例二:有一个新生,平时就喜欢玩电脑游戏,在宿舍常常通宵玩游戏,由于家长、老师都不再管他,他开始自我放纵,开始是上课迟到,后来就变成缺席。很多大学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一般来说,日常管理较中学来说比较松懈。直到期末,这个学生5科不及格。
案例三:还有更令人伤心的学生。一个学生以优异成绩考进重点大学,由于不会自主学习,期末多科不及格,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纵身跳下楼去,摔死在18年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里。
每年的新生,全国700万,年年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大一新生综合症”。所谓“大一新生综合症”,是指新生入学后会遇到诸如此类的烦恼:生活不能自理,丢三落四,生活费不知该怎样分配;大学课不多,课余时间怎么支配成了个事儿;迫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而选择了并不十分满意的学校和专业就读,从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挫败感;有的学生会因高额的学费而在心里留下沉重的阴影;对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对前途和未来一片茫然,等等。
导致“大一新生综合症”的主要原因:
1、从心理层面来说,环境不适应导致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终于摆脱了高考的苦海,进入了一个“自由”世界,突然间,以往习惯了由家长、老师和有共同目标的同学相伴,有规律并且有目标的学习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若即若离的老师,每个学生都自成一体,随时可能被时空拉开的亲情,还有就是突然轻松带来的空虚和缺乏明确目标的迷惘,往日的和谐气氛也多半被略带社会化的关系所取代,而新同学们则需要独立面对学业、感情、人际关系以及就业压力的多重挑战,许多人都感到强烈的不适应,身心问题接踵而来。
2、就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来说目前也存在很大误区。现在的学生在18岁高中毕业之前,其主要任务是准备高考。学校、老师和家长以及本人最大的目标是上大学,上好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评价和要求学校教师的也是分数。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教育结果被无限夸大,而教育过程被严重忽视。这就造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淹没,教育不是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反而造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被扼杀。正是这种片面的、狭隘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许多大学新生入校后生活上不能自立、学习上失去动力、对人生和前途失去目标。
二、培养优良的学风,早日成人成才
(一)明确目标,尽早规划
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马上着手确立自己的方向,是考研出国还是就业?尽快确立新的人生目标。主动找老师和教授们咨询,选准专业课,算好学分,脚踏实地从头学起。尤其是业余时间,大学大多没有作业,可是有必读的数目,把老师们指定的书目读完,这是很重要的。周末两天,假如实在不知道该做什么,背背英语,看看相关杂志,也是必要的。所有专业都有相关的专业杂志。给自己定一个纪律:“每天学习时间不得少于9-10个小时”,这个时间不算长。每天再坚持1-2小时的体育运动。现教育部提出来“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要清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个在学校的招生简章上一说清楚了,各个专业也还会有专业的介绍,大家要弄清楚明白。
学校正在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单一化的人才培养向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转变。根据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学生培养可大致分为学术型、应用型两类,应用型还可再分为专业技术型、复合应用型两类;根据就业去向,可大致分为继续深造型、对口就业型和灵活就业型三类。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别,对学术型人才培养,应强调基础、注重创新,学生就业目标不在本科,而是为研究生学习打好基础;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要强调实践、注重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有一技之长;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知识面广、就业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我校大约占比在10-15%,应采取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方式,鼓励他们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选修未来深造方向的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扎实打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对于旨在对口就业的学生,我校大约占比为70-80%,要采取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跨专业就业的学生,我校大约占比为10-15%,则应采取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主辅修”或跨专业选修课程,扩大知识面。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考研率: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应在15%左右,我们学校应有30%以上的同学立志考研,将来5%以上考上博士。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英语要求:第一学期CET-4,第二学期CET-6。出国:雅思、托福,GRE,GMAT。
(二)学会做人
“人”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有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度量“才”:成绩、成功、成就;形容“人”:自由、快乐、幸福。育人重于育才,成人重于成才。
人:人文、人格、人才。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人生发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人文的价值:文学让你看见,哲学让你定位,历史让你连接。
人格是做人的准则,起码的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就是说话讲真话;做事有底线,就是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人有良知。
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价值。
培养真正的人,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使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价值层面的现代化。
有一本书,《沉思录》,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奥勒留,它阐述了自然与社会、理性与欲望、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强调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身体听命于心灵,感情服从于理智。作为人的意义:一方面要服务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要培养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与自足。
有两条经验可与大家分享:
第一,去听大师的讲座,不论校内还是校外,本专业还是其他专业。与大师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启迪你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还可以让你直接达到学术前沿。更重要的是,会对你的精神状态产生巨大的激励。
第二,多交一些朋友。朋友,不仅仅是情感的需要,同时也是巨大的资源。不论做什么事,一个朋友就意味着一条路。一定要有几个积极的可以交心的朋友,彼此关心相互支持,一起走过大学的风雨彩虹。
(三)学会学习
1、学习知识
大学生活跟中学生活到底有哪些不同?这原本可以列上很多条,但其中有一条颇为关键:在中学你必须伏案读书,而在大学则可以自由地学习。有人更从英文的读音产生这样的比喻:中学是school,意思就是伏案读书读得死哭;大学则是university,意思是由你玩世界,自由度大得多。这话多少有点夸张,但说出了大学区别于中学的特殊状态:自由地学习。在大学,学生可以跟随老师游历在广阔无边的知识海洋,同多元的答案亲密接触,在继承的基础上享受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欢乐。
大学生活的这种自由学习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学特有的教学方式——从游式教学。孔子在中国创立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学”的教育理念和从游教育方式。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上世纪40年代也提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与老师从游,可以“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与学长从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同学从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书海从游,“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大地、山川、光影间从游,“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大学的功能是让青年、中年和老年在这片精神的故土亲密从游,濡染生活技艺,开阔学术视野,想象完整人的生活,宛如小鱼在与大鱼的自由戏水中成长。
具体的学习方法,要把握5个环节:预、聆、温、练、问。
预,就是预习。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自己预习,找到疑点、难点。
聆,就是聆听,在课堂上要聚精会神地、心无旁骛地认真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跟上老师的思路,掌握方法。
温,就是温习、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这是记忆的规律曲线所决定的。比如,我们强记外语单词的话,头天早上记了30个,如果第二天不复习的话,慢慢的就开始遗忘了,一个星期下来,也许就只记得2-3个了。所以,我们要在开始遗忘前及时复习,巩固记忆。
练,就是练习,做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全在于应用。
问,就是要问问题。问书本、问老师、问同学、问自己。如果没有问题,你就没有学到家,就不会进步。俗话说: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桩没学到。学无止境。
总之,学习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学以致用,第二种是学以自知,第三种是为己之学,也就是说学习是我生活、生命的一部分,骨子里面、血脉里面的一部分。
2、拓展素质
素质,是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一般地,人们习惯地把素质划分为先天素质和综合素质两类。先天素质是指人通过遗传获得的,或称其为“禀赋”,是自然的素质。综合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称之为素养。大学生的素质一般认为包含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含四个方面:理论素养,思想修养与进步表现,社会公德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大体上通过8个观测点来评价:(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知识绩效;(2)课外理论学习成绩与活动成果;(3)思想修养与法学知识绩效;(4)参加业余党校、团校学习与受表彰状况;(5)遵纪守法与文明素养状况(学风、人际交往、文明卫生等);(6)突出事迹(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扶残助弱、志愿服务献爱心等);(7)参与社会实践程度与效果;(8)军训表现与成绩。
文化素质,包含三个方面:人文知识水平,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文化艺术活动表现。大体上通过5个观测点来评价:(1)人文、艺术等绩效;(2)语言类课程知识等级(母语、外语、计算机、会计等);(3)基础科学知识水平与绩效;(4)课外阅读书目状况;(5)活动参与程度与实际成绩(作品、获奖证书、与其它资质证书等)。
专业素质,包含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科专业技能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大体上通过6个观测点来评价:(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绩效;(2)专业知识绩效;(3)本专业以外知识绩效(辅修课程、辅修专业等);(4)本专业实验实习技能绩效;(5)学科专业综合科目绩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6)校园科技活动参与程度与成绩(论文、成果、获奖证书与其它资质证书等)。
身体心理素质,包含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大体上通过4个观测点来评价:(1)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绩效;(2)体育达标与运动竞技成绩;(3)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适应、抗挫与调适能力);(4)社会心理适应性(社会改革或突发事件的承受力)。
大学生要在素质的拓展中发挥主体作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要求大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3、提高能力
能力是知识的派生物,即学习的主体在获得知识后,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将知识内化派生出的结果。大学生的能力,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1)基础能力即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资料查阅能力、计算机能力、中外文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运算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是每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2)应用能力,即运用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如文科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学术研究论文、工作总结、业务规划等等。这是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运用发挥的能力,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的结果,更是专业知识内化为专业素质的结果。
(3)创造能力,也叫创新能力,即运用所学的有限知识创造新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创新能力解析为六个主要成份:
①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
②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各种答案;
③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
④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⑤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以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⑥洞察性,即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含义和本质属性。
(四)学会生活
1、行为规范。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和“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文明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学生要做到:着装整洁、举止文明、遵纪守法、尊师爱校。
2、文明养成。大学生要开一代文明风气,修身、养心、齐家、治国、平天下,首要的是要抓好文明宿舍的建设,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把宿舍建成学习之家、文明之家、民主之家、三自之家,这个三自,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他人的友爱之恩、社会的培育之恩。
4、担当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对社会的、对老师的、对父母的、对家庭的责任。《中国教育报》曾刊发了一条来自新华社的图表新闻,引起了我的兴趣。标题是《有责任感毕业生求职最受欢迎》,内容是山东人才网对200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调查发现,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在挑选大学毕业生时,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进取心、灵活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承受压力能力、待人接物能力和在专业领域的独特才能。其中责任感被排在第一位。
这则消息反映出社会公众对责任感的强烈召唤,也准确无误地向世人宣告,目前我们最稀缺的东西不是高文凭,而是责任心。
虽然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贡献,但在搞活经济和头脑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对基本道德规范及标准的维护与遵守。世间总有一些东西不容亵渎,比如正直和善良,比如爱心和奉献,比如责任和义务……
责任感是一个人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五)学习践行校风、校训、校园精神
校风主题词——团结严谨 求是 创新
该校风主题词最早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1986年首届教代会审议通过,成为学校校风主题词,一直沿用至今。
团结:即全校师生要具有豁达、宽容、理解、尊重、谦敬礼让的博大情怀,自信、乐观、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平等、友爱、互助、合作、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谐创业。
严谨:即全校师生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踏实的作风,精益求精的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一个有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人。
求是:即全校师生求知治学、教书育人都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要坚持不懈地探寻真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创新:即全校师生都要时刻保持解放思想、知时适变、善抓机遇、敢于探索的境界和胆识,全校师生员工都要自觉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创业、敢于创业的勇气和才干。
校训——教会 学成
2008年3月,经学校党政办公会议研究,并经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执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我校确定校训为:教会学成。
“教会学成”校训,是深入贯彻我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学活动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互动并“教”有所“会”、“学”有所“成”,才能确保我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教会”是从“教”的角度强调每一位常州工学院教师的责任。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每一位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专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精神培养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每一位常州工学院教师都要努力增强自身的执教能力,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辅导方案,传道、授业、解惑,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教”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会”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教”要以“会”为标准和目的。每一位常工院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仅要教会学生接受、掌握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不仅要培养学生消化知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更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成”是从“学”的角度强调每一位学生的义务,包含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三层丰富的涵义。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切实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攻、学有所成。
“为什么学”,从狭义上讲,今日的“学”是为了日后就业、成才、成功乃至自我实现奠定基础、铺就道路;从广义上讲,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乃至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学什么”,大学期间一是要学会做人,要学会尊重其他人及其劳动成果,有较强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意识,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有广博的知识和社会文化底蕴;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合理统筹时间,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由“学会”走向“会学”;三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练就扎实基本功,为日后的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晋升或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怎么学”则涵盖学会“学习”的全部内涵。
“教会、学成”校训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以主人翁的意识和爱校精神,积极投身到学校教学中心工作中来,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与教学环境,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而不懈努力。
“教会、学成”校训涵盖师生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与我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吻合,与我校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大多数人都能明白其涵义,而且文字简雅,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
校园精神——求实求新爱国为民
2008年3月,经学校党政办公会议研究,并经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执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我校确定校园精神为:求实求新爱国为民。
经过三十多年的办学实践,常州工学院逐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校园精神:“求实求新,爱国为民”。“求实求新”,即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爱国为民”,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
“求实求新,爱国为民”是我校全体师生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这一校园精神全面地总结了学校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地表达了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意志和崇高追求,有利于调动全校师生员工进一步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
同学们,我今天就学风建设与成人成才,初步地做了一些探讨,与同学们交流,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希望同学们能按照校园精神要求的那样,“求实求新,爱国为民”,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个个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